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悠久的歷史賦予北京珍貴的文化遺產。世界奇跡萬里長城在北京地區綿延數百里,它是從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類建筑;如詩如畫的頤和園是古代皇家園林的經典作品;故宮是世界最宏大的
皇家宮殿群;天壇是中國皇帝祭天的地方,它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結晶。而北京的城門,胡同和四合院,它們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更是北京人生活的歷史象征。而今,它們與北京的立交橋縱橫交錯、摩天大樓云集,古樸典雅的傳統風格與先進的現代文化融為一體,使這座古老的城市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老北京·月季(一)
天青瓦冷地斑駁,朱紅半掩暮辭西。
浮云滴秋正蕭疏,塵壓荒苔恰泠虛。
危榭踏碎流連影,娉婷不受香好侵。
聲聲只在南街立,露短更長悄然起。
爺們壯懷肅穆意,獨倚三輪無人騎。
無端凄戾搔鬢絲,豪情萬里本色音。
道也寂寂樹也寂,更在土墻生月季。
幾時背影離家去,空空如野何來喜?
注釋:這首詩題目為北京,第一句即為我們畫出了一幅紅磚青瓦的沉靜景觀。天與地,青瓦與紅門,距離與顏色的對比,在夕陽的映照下,“美”的表現再無需其它筆墨了。接著情緒由沉靜轉為微波浮起,概括了秋天的蕭疏的景色,浮云,塵壓荒苔有一種莊嚴的肅穆感。再加之北京“爺們”形象的描畫,無聊的立在南街,倚在三輪車上,偶爾撓頭的小動作,加上地道的北京話,更在這份肅穆里增添了一些北京豪情?!暗酪布偶艠湟布拧币痪潼c出了題目“月季”的含義,生長在角落的土墻里,獨自芬芳燦爛,不與周圍的蕭疏為伍,引發詩人的感慨。離家的傷感因一株獨自燦爛的月季而顯得更加沉重,周圍的一切也如同蕭索的秋天,孤單零落之感就更為突出。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黃歷(二)
舊房舊墻舊門立,佐以鐵銹灼斑跡。
兩行對仗輕視隱,花好月圓琴瑟喜。
鴛鴦攬悲不分離,青山故國歸夢去。
莫道天意不成全,只怨花朝老黃歷。
四院天風呼聲起,一記流星千萬語。
金戈鐵馬斜織密,縷縷狼煙戰鼓齊。
多少英豪灑熱血,可憐忠魂祭京西。
男兒本色已遠去,堂上誰揮滄浪筆?
茫茫長街真情意,頌我引血嘔天地。
注釋:第一句描寫了一幅“舊”北京的模樣,這種舊房舊墻舊門和鐵銹的斑跡,不僅不給人以蕭瑟之感,反而成了寧靜美好生活的象征。對稱的建筑風格似乎更意味著花好月圓、琴瑟在御的幸福生活。接著調轉筆勢,描述鴛鴦的誓死不分,聯想到青山隱隱的故國,一種想要歸去的念頭油然而生。但是卻不能,所以詩人不說天意不成全,而是怨念時間,沒有給自己想要的答案。接下來的天風呼聲、千萬語把氣魄再轉向豪邁。金戈鐵馬、狼煙戰鼓,英豪的壯烈犧牲,都是詩人眼中真正的男兒本色,這才是男兒該有的豪情壯志。但是這種精神如今好像不復存在了,體現了詩人對于這種精神的懷念和向往。整首詩風格變化多端,卻又和諧緊湊,實為上品。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大雪(三)
金碧映雪恢弘意,孤家樓臺遺世立。
千古風流芳菲戲,龍騰鶴飛君王去。
繁華諸事三月雨,才子佳人念何及。
霸王七步逞豪氣,虞姬一舞送別離。
八國聯軍瀝雪恥,八旗子弟何勇氣?
百姓羸弱遭欺凌,哪管江山留與棄。
一朝腐朽敗國興,傾倒潦破無人惜。
紫金城門喋血閉,多少奇傳后人迷。
注釋:這首詩描寫繁華落盡,歷史成謎的傳奇。孤家樓臺指君王所住之地,金碧輝煌,把潔白的雪都映出恢弘之意。任誰千古風流都是一出戲而已,縱是君王也難擺脫這種結局。接下來詩人用才子佳人,霸王別姬的典故來表現繁華諸雨三月雨,終會消散,形象生動又言簡意賅。接下來寫到一些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八國聯軍侵華,不戰而降。百姓被欺凌,自顧不暇,更是不懂山河不在,家又何存的道理。腐朽敗了國家,敗了人民,一刻傾倒潦破,何等可泣可惜。末句感嘆一座紫禁城記錄了多少鮮血和生命祭奠的故事,那些傳奇只等后人一一探索并用以警醒世人了。詩人的內心更是如此,以史明志,以史為鑒,在今時今日不要讓歷史重演,體現了詩人滿滿的憂患意識和真切的愛國之心。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三月(四)
三月春風角院里,家雀叫聲密。
翠芽數頂迷霧立,陣陣小雨新柳綠。
看盡蒼涼白云稀,歸燕飛逐浪花衣。
彩蝶飛舞窗前去,梨花清香遮不清。
舊詞花媒佳人意,粉紅婀娜倚。
遙憶舊時踏春游,西山桃樹落滿地。
憔悴年年求相寄,吩咐哀蟬抖情意。
蕭瑟荒野素裝點,甜蜜微喜溫暖你。
注釋:這首詞由詩人立于小院之中,起興寫懷,吟誦抒慨。上闕首句點明主題,此情此景,盡是基于“三月”有感。春風、家雀的聲音此起彼伏,春雨的澆灌使得柳樹上開了嫩嫩的綠芽。接下來用一個“看盡”把眼前的盡收眼底,白云、歸燕、浪花、彩蝶、梨花,一并在眼前閃爍,有一種總攬全局的視野角度。下闕由景觸情,寫到“舊詞”,“舊時”,以回憶為感。曾和婀娜多姿的她一起春游,看山上的桃花瓣落了一地。如今只能以蟬聲寄情,“憔悴年年求相寄”了。末句其實是無奈之下的幻想,回振全篇,表達了詩人對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戀。詞之筆勢清新脫俗、亦虛亦實,風流有趣,令人稱絕。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天壇(五)
壇與天近,風臨云輕。
玉階古痕細聆聽,誠摯懇求天意。
縷縷沉香裊煙清,丹丹眾口吟。
人間本來無神明,只因無助祀天明。
焚燒硝煙迷途去,皈依淡定愚人靜。
多少殺孽血成河,幾度毀滅江山定。
百姓始為當家人,奈何空枝折桂難。
香溝舊題紅拂處,孤巢回鳥無可依。
待山河,秀麗長歌飄蕩起,一舉輝煌萬民欣。
注釋:這首詞以生動的筆墨描繪了天壇,抒發了詩人內心的真情實感。天壇之宏偉,可與天相接近,風云都變得渺小。這是夸張的手法,更表現出了詩人對天壇的崇敬之感。玉階古痕、沉香裊煙是細節描寫,在文靜內斂的語調下醞釀一種沉靜的氣氛,再順勢表達人們對于命運的無可奈何和對迷途人生的悲戚都要憑借“天明”來達到皈依淡定。下闕更提到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慨,殺孽、毀滅鋪成了今日的生活之路。雖然百姓是歷史的當家人,但從來沒有得到實際的權利,舊題、孤巢寫盡了蒼涼之感。末句詩人沒有繼續自哀自嘆,而是豪情狀語,表達了對秀麗江山的熱愛和對祖國輝煌發展的美好期待,字字珠璣,令人熱血澎湃。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永定門(六)
大風飛揚,飄蕩。
三千鐵馬煙旅長,大都昔日繁華降。
厚重荒涼,殘蕊冷香。
土丘塵灰漫飛揚,椿樹禿枝幾葉黃。
道阻路且長,咄咄追夢鄉。
鑒證暮陽,夜色昏鄉。
壯觀初霞星斗燦,誰之鼓聲猛過江。
宏偉門墻,屹立安莊。
馬可波羅慧眼傷,怎知永定千年光?
頌一句賢良,冥冥有曙光。
注釋:開頭兩句氣勢雄壯,描繪了風卷旌旗,三千鐵馬的浩大場面,“繁華降”三個字又臨時調轉筆鋒,對比鮮明。接下來寫到殘蕊、冷香、塵灰、禿椿,都是荒涼稀薄之物,而一句“道阻路且長”體現了詩人憂切之心,在夢中都不忘感懷。下闕由暮色降臨的黃昏之景引發了更多的懷想和哲思。壯觀、宏偉、屹立、永定這些詞的出現,奠定了大氣蓬勃的情感氛圍和思想高度。一個“千年光”就表現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感慨和對古往今來賢良之士的無比崇敬。這首詞用詞壯闊恢弘、描景與抒情相結合,相得益彰。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西直門(七)
遠看一座城,近看幾扇門。
夕陽西下暮色渾,朦朧幾斑痕。
微闔雙眼聞霧風,剝去舊棠隨沐空。
猶脫俗呈鮮紅暈,幾度洗禮情意濃。
一盤舊匙丁零碎,開啟前世幾多輪。
敘說天地事,無顏記憶賦煙塵。
小樓倩影琵琶香,笑談閑話笑帝王。
幾度飛影裊裊去,唯留殘壁慰滄生。
注釋:首句“遠看”與“近看”形成鮮明的對比論調,城與門的印象深入人心。接著寫到夕陽西下的朦朧景致,“微闔雙眼”表現了詩人用心的體會,霧風、舊棠、紅暈組成了一幅別致的圖景,令詩人聯想到幾度風雨春秋下的情深意濃。下闕的“舊匙”打開了回憶之門,更打開了幻想之門。往日的記憶已經蒙上了薄薄一層煙塵。接下來的倩影、琵琶,笑談閑話已經不知是回憶之事還是幻想之事了,末句的“幾度飛影”逝雖去,但總有留下來的殘念和希望,詩人雖哀傷但不絕望對美好的時光和美好的人事充滿感激。這首詞在藝術上采用回憶與幻想相互交融的方法,以慰愁腸,抒發了萬千感慨,從而表現了內涵豐富的層次美。
李曉東寫于2014年12月
老北京·崇文門(八)
九百崇文酒道門,秋江晚渡燒香焚。
鐘響枕別煙雨泣,大碗清茶誰知晨。
羅被秋單心事殘,還想宮殿月影寒。
幾夢塵寰難自棄,不信浮云遮望天。
紫氣東泄早推問,柳蔭百轉送音魂。
急淌御河回望處,樓鈴喚醒貪睡人。
注釋:這是一首嗟秋傷逝,感時撫事之作。從敘事開頭,描寫了秋天時節的江面上焚香聽雨,大碗清茶,描摹鐘響。繼而抒愁悲之苦,心事殘、月影寒、幾夢塵寰都是心境悲涼、深感前途黯淡無光的體現,而“不信浮云遮望天”一句表現了詩人雖然暫時的愁腸滿懷,但仍心存希望,相信世事終會煙消云散、重見青天。紫氣東泄、柳蔭百轉是不詳、曲折之意,末句警醒自己,也警醒世人。站在急速流淌的河流邊上,感嘆人生紛繁,還是要“樓鈴”喚醒“貪睡人”,暗示人生應該認清自己的方向,堅決的走下去。整首詩有景有情,細密委婉,又深富哲理,有極為深刻的思想韻味。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德勝門(九)
德勝迎雪蓋黃樓,玄武元年破都守。
每日大炮撼午時,乾隆御詩碑沉收。
憂郁神情看回首,難擋鐵騎牧群游。
歸去殘骸移徒魂,成吉思汗彎刀焚。
歲月無誰肯堪顧,風起云轉草莽真。
城門朱跡多少賦?灑落裂瓦沬縫塵。
故山多少夕陽樓?往事悠悠盡白頭。
唯有月光多磨索,圖騰華表盤坐尊。
注釋:這是一首感嘆歲月蕭索、往事悠悠之作。題目為德勝門,起筆就從德勝門寫起,寫到白雪覆蓋下的樓宇?!靶洹笔怯昧诵溟T之變得典故,表現了一種對歷史的感懷。接下來大炮、碑沉、憂郁、鐵騎這些具有明顯落魄意味的詞形象的描繪了北京這個城市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接下來又用了成吉思汗的典故,描繪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游牧民族統治了漢民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哀嘆油然而生。接下來用了兩個問句描寫了城門殘跡曾引發了多少歌賦,如今都散落在塵土瓦縫中。舊時又有多少夕陽照耀過這座城樓,往事悠悠染白了頭發。末句是詩人的感嘆,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唯有變化這件事了,時間就是給人生用來磨索的。表現了一種深刻的領悟。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廣安門(十)
盛唐幽州廣安門,京師咽喉皇家城。
十丈煙塵人不見,車馬奔去鎖青門。
一騎寶刀弓箭在,佳人綠襖滲骨魂。
玉帳牙旗描烽煙,鐵馬縱橫攜柳問。
市街鼓聲壓軸響,舊物竟比新物漲。
胡同高臥司家坑,粉彩筑輝俏皮樣。
寒門學生笑讀書,燭火佛語傳寺堂。
燕語碧云灣水瀾,登來義園挽紫千。
倚樓極目觸天涯,連番風雨千古裁。
石盆綠苔蒙蒙然,黯黯春緒掃寒門。
注釋:這首詩一開始寫了氣勢宏大的廣安門,車馬而奔,煙塵四起,何其壯觀。一騎寶刀的豪邁和佳人綠襖的婉約形成對比,有一種異樣的美感。烽煙、鐵馬縱橫是英雄的氣概,市街鼓聲、舊物新物是喧鬧的生活。接下來寫胡同里特色俏皮的小物件、學生、佛語,統統包容在這里,表現了北京獨特的文化和包容的文化態度。倚樓看天下,詩人感慨歷史變遷風雨變換后的現在,感激之心、熱愛之情油然而生。詩最后以景語結束,借石盆綠苔的景抒春意盎然、希望叢生的情。全詩感傷時世,感懷人生,各有所至。蒼涼慷慨之中又有含蓄深婉的特點,豐富至極。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宣武門(十一)
明朝天啟宣武門,鬼火兇烈焚樓城。
放教狼藉佩塵玉,十載幽恨桃李明。
莞爾鈿車千千困,崩地庭階萬人沉。
樹滿整街紛塌倒,君王朱校罪已深。
曠世之謎誰分解?蹉跎歲月呻幽魂。
百年空耽王孫福,堪堪百世嘆乾坤。
坐忍樓中故人詞,舉濁數酒銷陳恨。
誠祈神靈真告慰,多少冤情多少問?
注釋:這首詩通過描寫宣武門,表達了一種對于歷史的追奇和探索。曾經的宣武門,經歷過戰爭和狼藉,經歷過“烈火焚身”,萬民受苦,飽受煎熬,詩人把戰爭帶來的慘烈后果描寫的淋漓盡致,諷刺了“君王”的罪孽?!皶缡乐i誰分解?”一句就是這首詩的主旨,蹉跎歲月掩埋了答案,時間也是答案。在謎面前,百年和百世并沒有什么不同。詩人憶起故人的詩詞,飲酒消愁,甚是感慨。對歷史的鉆研之心祈求上天能給出答案,無非還是以史警醒世人,要做正確的決策,要真誠地對待歷史。這首詩感情深刻,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國家民族的憂患意識。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正陽門(十二)
坐擁胡馬經緯中,誰于閣樓祭祖宗?
遠眺英宗奪門去,晨陽渾天御駕匆。
香火焚天奏千萬,關帝端坐嘆不通。
竊竊幾語何寥數,爾堪嘶嘶怒角愁。
乾隆箭樓火燒紅,一座暢春拆梁用。
光緒八國又燒盡,幾度蒼生民憂動。
直等解放舊革新,六百年壽把酒蠱。
蒼蒼人生幾春秋,且把今朝當暮送!
注釋:這首詞起筆一個問句,問句里的閣樓就是指題目所指的正陽門。英宗、關帝。兩處用典,描寫的是戰爭前的恐慌,拜關老爺以求一勝,恐懼之感令人感同身受。下闕又用了乾隆、光緒的君王形象,襯托出了蒼生愈來愈苦。接下來,詩人立轉筆調,寫到如今大好時代的美好生活。除舊革新,詩人感嘆人生匆匆,歷史重重,且當對酒當歌,快意人生。在藝術表達上多處用典也于客觀自然中寄托了詩人的美好愿望,珍惜每時每刻的幸福。詞味尤為含蓄而深遠,刻畫出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安定門(十三)
門安定,京北地境豐裕盈。
杏花靚穎沃土潤,清香怡興待醉人。
遙望雍和宮寺鳴,幾多梵歌鳥語伶。
古壇影,鳳來龍運,春柳桃花明。
又黃昏,秋花艷向斗春風。
脂粉濃艷羅綺重,留得絲織作詩翁。
留得時光酬碎腸,一縷香魂一曲真。
道同心,淪溟潮汐,起伏由天定。
注釋:這首是以安定門為題,抒寫自身的希冀向往。上闕寫北京的物盡豐盈。肥沃的土地上開滿杏花,杏花的清香醉人心脾,還有梵歌鳥語的陪襯?!按毫一鳌笔菍ι详I的總結,一種鳥語花香的畫面縈繞在我們面前。下闕的“又黃昏”體現了一種反復的欣賞和思考。當脂粉、絲織變成了筆下的意象,時光消解惆悵,真善美就會到來。末句的“起伏由天定”表達了詩人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態度,可見詩人的瀟灑盎然。整首詞語言清麗活波,情感輕快淡然,簡單質樸的風格更顯出其中真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朝陽門(十四)
九門祈首對朝陽,未醒已拆覓無痕。
通州京杭萬物到,傾傾糧食逐客奔。
要塞觀風赴繁雜,擁擠喧嘩話堵風。
一夜寒蟬消失盡,不見搖曳門前燈。
四面遠山續白雪,霜前抖擻立精神。
歸心相對苦無藥,暗裂羈旅幾樓春。
黃云目斷莫輕問,不管微吟舞紛飛。
如留舊時傾國城,一縷殘陽苦難人。
注釋:這首詩寫朝陽門,“未醒已拆覓無痕”暗示已經不復存在的遺跡,詩人感嘆的或許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朝陽門最先被攻破,可嘆可惜。萬物到、逐客奔、繁雜、喧嘩用紛繁的形容詞反襯出一種沉靜憂郁的氣質。接下來寫寒蟬消失,門前燈不見,零落之感顯而易見。雪和霜精神異常,阻礙了羈旅之中的歸心。表達了不能歸去的無可奈何,所以詩人繼續感嘆“莫輕問”。末句用了一個“如果”,表達就算舊城復在,夕陽灑下,苦難還是苦難。順其自然不僅是人之道,更是天之道。借古論今,意到筆隨,盡抒己見。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阜成門(十五)
阜成門外,倚窗暖爐冉冉生。
冬風驟冷,小院冰凍空暇慕。
小屋愜意茶味涌,聞香牽來白塔夢。
法轉空,夢語禪宗,春意猶漸濃。
念歲寒,何意老江樹,今非昨。
諫草叢生雜雨晴,茫茫江波容鷗跡。
野花吐芬不未名,直是畫中求香凝。
不自語,卿卿情意重。
注釋:這首詞開篇點題,首句“阜成門外”點明了題目,寫暖爐冉冉升起的煙暗示季節是冬天。接下來就是冬天的景色描寫,因為冬風溫度驟降,院子里空蕩蕭瑟。躲在小屋愜意的飲茶,彌漫的香味,淡然中帶有一絲禪意。而其中所悟,就是春天快要來了。下闕寫時光匆匆、世事變化,唯有真情不變。草叢、雜雨、江波、鷗跡,不知名的野花,都像是畫中之物,美的寧靜安然。末句的“卿卿情意重”是整首詞的點睛之筆,所有的景物描寫也因為這句話而有了深刻的含義,情景交融,結構完整。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東直門(十六)
東方微茫,晨起浮萍照古巷。
關帝廟,無神道,藥王話石雕。
紫禁琉璃飛剪刀,箭樓東指杏花廖。
小肩挑,戲臺小,風云總瀟瀟。
自古酒悲情義長,未信水汀拓字狂。
一半梅時帶冰雨,閑云高起共棲身。
西苑濁酒數杯去,別是惆悵盈滿頭。
瀾瀾別意催風塵,蘭騷淚痕寸寸深。
西風萬里憑欄望,雁高騰飛逾沙漠。
道是人生好光景,怎堪傷語論評說?
注釋:這首詩先抑后揚,先悲后喜,表達了一種笑看人生、快意恩仇的處世態度。上闕寫日出時分,陽光穿過古巷,映在碧綠的苔痕上。描繪了關帝廟、琉璃紫禁城、杏花等景物。接下來詩人把人生比作戲曲,戲臺上的風云變幻就是現實中的人生無常。下闕寫梅雨與閑云共處,這樣的情境下飲濁酒,很容易惆悵盈滿心頭。寫到離別的情意,癢癢的淚痕。接著畫風突轉,描寫任憑西風萬里,也要遙望,任憑沙漠廣袤,大雁也可以飛過。這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和頑強拼搏的斗志。所以詩人感嘆人生如此美好,怎么可以用傷感的語調來傾訴呢?這代表詩人也曾哀傷過,不過由此決定改變,變成一個勇敢面對人生一切風雨的人。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老北京·天安門(十七)
暮鼓鐘,敲遍人生平靜。
人生苦,衰世隱葉倚闌新。
禪宗佛語自參悟,渺渺煙波蕩魂去。
明月登臨道天意,訴盡蒼然決定。
紫禁城,浩渺天地乾坤。
偉人立,盛世中國五星魂。
蒼桑千年光華宇,瀟瀟風雨揮不盡。
滄桑歸來初陽起,江山如此美麗。
注釋:這首詞描寫了一種寧靜致遠的禪意和江山多嬌的快意。上闕寫傍晚的鼓聲和鐘聲響起,“敲遍人生平靜”是一種夸張,但卻恰如其分的描繪出了這種沉重肅穆的聲音帶給人內心的洗禮。嘆“人生苦”,這是誰都不能逃避的,在衰落得世代更是如此?!岸U宗佛語”提示接下來所要講述的禪意,人生在世都是渺茫的煙波,終會散去。在明月清高時登頂,說盡人生的堅定無邪。下闕筆鋒轉向對現在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幸不逢亂世,滄桑千年的歷史讓現今的生活更顯得彌足珍貴,末句感嘆“江山如此美麗”,這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自豪之感。
李曉東寫于2014年十二月
北京的現代與古老是如何混在一起并可以留存至今的?那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融合,而更像一種特意的保護,用一種現代的方式將古老的風情包裹起來,再還原不了曾經的綠磚青瓦石獅子,再還原不了曾經的一草一木枝葉茂,再還原不了曾經的水袖善舞杏花弄。老北京就像一幅畫,被歷史的塵煙磨磨洗洗的褪了色,顏色不再,風貌不存。
現代化的腳步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大踏步的朝前碾進著,只要那些巷弄還可以存在,只要我們還可以從它細密的紋路上捕捉到當年的影子,我們就應心存感激,畢竟你要知道或許我們的子孫后代就連一點點的遺存都難以見到,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感受現今,珍惜當下。